今天A股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不少投资者有点失望的。
春节期间海外市场表现这么好,A股不应该是大涨特涨吗?怎么才涨了这么点?
而今天市场的表现也让不少人对节后的行情开始怀疑起来:
2023年,会不会像2021年一样,春节前大涨、春节后就迎来大调整啊?
今天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01
经济复苏,来到哪一步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过去一段时间,A股和港股市场更多是在交易中国的经济复苏预期,而春节正是验证这个复苏预期的重点节点之一。
这个春节,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受:
还是熟悉的味道,放眼望去就是人山人海,干什么都要排队的假期式出门又回来了!
这是大家比较直观的感受,那么从客观数据来看,这次春节的消费复苏恢复到什么程度了呢?
长江证券专门从交通、购物、餐饮、旅游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统计,最终得到的结论是,CJSC消费扩散指数已恢复至2019年春节的八成。
交通:铁路恢复至2019年约8成,市内交通恢复已超过2019年春节,节后返工或超预期
购物:2023年春节消费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往年,幅度超越2019年同期,商圈人流指数较历年逆势上升
服务消费(电影):票房已超过2019年春节同期,不同于以往,观影热度不减
服务消费(餐饮) :返乡带动新一线城市恢复好于北上深
服务消费(旅游):春节旅游热再现,恢复至2019年约八成,部分知名景区旅游已超过2019年春节
消费(免税) :离岛免税购物恢复强劲,与2019年春节相当
02
A股和港股是否充分反映
经济复苏预期?
看到这份“成绩单”,可能有小伙伴开始疑惑:
我看春节假期消费各方面的数据不都恢复得挺好的嘛,而且春节假期海外市场都是一片大涨,怎么今天A股涨得一般?
这就需要从股市的本质着手。
我们都知道,股市的表现要远快于实际的经济活动,更多反映的是投资者的预期。
举个例子,节前A股行情一片大好,是因为大家预期春节假期消费会迎来一波强劲复苏,选择提前买入,而不是等到真的看到了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才进行交易。
如果复苏的程度好于预期,那么买入的资金就进一步增加,推动股市继续向上。
相反,如果复苏程度跟预期相符,那么投资者再次进场的动力就相对不足,市场整体平淡。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不难知道,春节前几个月A股和港股市场的大好行情,已经部分反映了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后的经济复苏预期。
那么问题又来了:
截至目前,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是否完全反映在了A股和港股前期的涨幅上?如果是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春节过后A股很难再上涨了?
东吴证券认为,A股和港股对疫情放开后的复苏的定价在60%-70%之间,“看多中国”还有下半场。
横向比较方面,先于中国放开的 5 个经济体在放开之前的股市均经历了大幅的上涨;相比之下,仅有 A 股和港股从疫情爆发到放开期间都是下跌的,意味着A股和港股的反弹空间或未充分释放。
市盈率方面,此前从严格清零转向完全放开经济体,其股市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放开后的一年内市盈率向疫情前的均值回归。
盈利方面,通过参考彭博对于A股和港股市场EPS的最新预测,东吴证券计算出沪深 300 指数和恒生指数在2023年的高点分别为4599和26490。
这意味着尽管两者从2022年10月的底部已经分别反弹了19%和54%,但根据预测数据来看从各自当前水平存在10%和13%的进一步上涨空间。
03
还有哪些因素支撑节后行情?
除了以上提到的A股和港股尚未充分反映经济复苏预期之外,天风证券认为还有以下因素也支撑市场的节后行情。
1)大类资产性价比角度,1月上涨后股债收益差仍然维持在-1X附近。经验上,股债收益差向-2X标准差的位置运行,大多是因为经济基本面产生了更悲观的预期,但复苏场景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较低。
2)虽然美股通胀和衰退风险比较复杂,但从利率市场定价来看,未来两次议息各加25bp悬念很小;换言之,加息的风险在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3)日历效应来看,过去14年的数据显示,真正意义上的春季躁动大多发生在每年的春节到两会之间,这一阶段的指数上涨概率最高,中证500、中证1000、万得全A的上涨概率较高。
总的来说,从以下四方面看,春节过后的A股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A股和港股前期涨幅尚未充分反映经济复苏预期
1月上涨后股债收益差仍然维持在-1X附近
美股加息的风险在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过去14年的数据显示,每年的春节到两会之间中证500、中证1000、万得全A的上涨概率较高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